密码     立即注册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关闭

官方新闻APP发布!

手机客户端
亲,只会在电脑上看新闻?赶紧下载我们官方手机APP【墨尔本头条】,每天五条权威信息,身边事,天下事,一手掌握。

查看 »

 

海外媒体眼中的“一带一路”

2017-5-16 16: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19| 评论: 0

摘要: 2015年后,“一带一路”媒体热度剧增。除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被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外,更关键的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从抽象走向具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不同文 ...


2015年后,“一带一路”媒体热度剧增。除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被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外,更关键的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从抽象走向具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解读,其背后是对推动各国经济更加平衡、协调、联动发展的期待。

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如何报道‘一带一路’”成为所有关注中国和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局势的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历经不解、了解、契合,其背后是“一带一路”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全世界,是一个全新的治理模式。

对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海外媒体来说,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年度重点报道对象,“一带一路”已成为国际舆论场热词。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今年重要的外交活动,并且评价其为“北京展示自己在全球基础建设和投资上领导力的机会”。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总统普京的话说,高峰论坛框架下两国元首的会晤,会将两国关系保持在“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虽然论坛还没开幕,但《印度斯坦时报》驻京记者李学华(Sutirtho Patranobis)已经开始预先采访中国专家,他关注的重点是中巴经济走廊对印度的影响。

来自新加坡的记者林展霆说,这是他报道“一带一路”的第三年,从小方块开始写起,他所撰写的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现在能占到一整版版面。

向纵深发展,是如今外媒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总体趋势。西方媒体早期使用更多的是“丝绸之路”或者“新丝绸之路”。《纽约时报》将之定义为“重启这条古老贸易路线”的计划。印度一些媒体称之为“绸带和路的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过去三年多,随着媒体报道深入,“一带一路”正被沿线国家民众熟悉。俄罗斯俄塔社总编辑马拉特·阿布哈金直言,“把这个想法落实时,所有的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居民都得理解,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究竟说的是什么,其中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

201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英文译法进行了规范,“一带一路”的英文官方翻译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之所以这么翻译,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在“上海论坛2015”年会上曾解释:“一带一路”并非只有一条经济带或者一条海上道路,也不是一元化的平台,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网络。

外媒真正关于“新丝绸之路”的报道,始于哈萨克斯坦。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提法与此后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道,共同组成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核心概念。

“当时关于‘一带一路’的确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这样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会如何实施等等。”李学华说。

2013年10月,《纽约时报》上海站首席记者基思·布拉德舍(Keith Bradsher)发表《铁轨上的丝绸之路》。Bradsher跟着一列从重庆开往欧洲的货运列车,以惠普为例,解释“丝绸之路”如何缩短中国制造发往欧洲各地的路程。这篇文章较早具体描述了丝绸之路“能带来什么”。

2015年,《纽约时报》对亚投行予以专题报道,称“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呼应这家新银行”正在推进的计划。

“就是需要通过媒体不断地解释和说明,加上真正实际的参与,百姓才开始明白。”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郑浩建议道。

从抽象走向具体

李学华的直观感受是,2015年后,自己笔记本中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报道急剧增加。

原因之一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被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

2016年10月,首届“丝绸之路”媒体合作论坛在南京市举行。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韩国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流媒体共同成立“丝绸之路媒体合作联盟”。

上任两年多来,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鲁斯塔莫娃·齐纳尔第一次参加记者论坛。在她看来,媒体是实现“一带一路”构想的有力助推器:“促进丝路沿线国家记者紧密合作,会对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所进行的重要的项目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带一路”构想越来越具体。

林展霆说,新加坡媒体开始频繁报道“一带一路”发生在2015年,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宣布在重庆进行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

2016年,他的编辑就提出了新要求:要有突破点,不要每一次都只谈倡议,“因为‘一带一路’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有具体内容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一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联手推出“一带一路”专网,旨在推动新加坡企业深入了解“一带一路”。

2016年5月,《联合早报》在一篇题为《“一带一路”与你我大有关系》的文章中承认,“一带一路”虽是中国的倡议,但不仅是“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事,“‘一带一路’微妙地改变着新加坡和其他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

林展霆说,新加坡都市报甚至将“一带一路”作为民生报道:“我们会很紧地扣住‘一带一路’和新加坡人有什么样的关系。”

比如,“一带一路”能使沿线国家签证便利化,新加坡旅行社会推出“一带一路”旅游配套,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直航班机也将大量增加。

又比如,“一带一路”可能会促成语言大环境的改变。人们将更频密使用华语,使这个语言“热起来”,精通双语、双文化的人才将更吃香。

2016年5月,郑浩参与了香港举办的大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连续开了三天,从各方面探讨了香港在“一带一路”中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郑浩承认,即使现在问香港市民:什么是“一带一路”?一些人可能回答不上来,“但他们可以理解,‘一带一路’后国家会发展,而这种(倡议)能够使香港融入,发挥到自己的强项,这就够了”。

多元解读“一带一路”

不断落在实处,媒体报道也由宏观消息深入到了细分领域。

2015年3月起,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主标题中开始出现“一带一路”,但大多限于宏观描述。

转折出现在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据俄卫星社报道,两国元首会谈讨论的重点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与欧亚一体化发展如何结合。此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以及环保等具象的报道开始在俄罗斯媒体出现。

2017年5月10日,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视觉中国/图) 

而在中亚,一些媒体开始“自采”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新闻。

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报道了中国学者讲解“一带一路”几种类型、“一带一路”当选中国2016年度国际词等新闻。

2015年起,西方媒体开始从不同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西方媒体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名片,有时将这一倡议融合在中国相关报道中。

2015年7月,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时,BBC即发表文章《欧洲的未来会如何?》,谈到中国正观察欧洲经济对“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解读,其背后是对推动各国经济更加平衡、协调、联动发展的期待。

他们的态度迅速改变

各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是各国对“一带一路”认知变化的体现,很多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也不断通过媒体表达自己关注重点。

新加坡即希望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2016年11月,《海峡时报》报道新加坡副总统公开称:新加坡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坚定支持者。

“中国和新加坡的经济都在转型过程中,怎样通过‘一带一路’互相扶持,这是最重要的话题。”林展霆说。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促进欧亚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会被边缘化的。”巴基斯坦联合通讯公司总编辑纳伊姆·乔杜里·穆罕默德曾公开表示。

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报道称,中哈之间近年来累积的高度政治互信,是哈萨克斯坦对接“一带一路”的根本前提。

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通讯社社长库巴·塔巴迪耶夫则说,在中亚,每个国家都试图和中国发展更多方面的一些关系:“虽然我们没有出海口,但是我们有中国这样的邻国。”

2016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媒体引用副总理的话,说中国的投资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每个领域都能看到,该国媒体甚至发表题为《吉尔吉斯斯坦为中国投资欢呼》的文章反映这一景象。

这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支持国的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不遗余力。

随着时间推移,极少数对“一带一路”持保留意见的海外媒体态度也在慢慢改变。2017年3月,《印度斯坦时报》记者苏希尔·亚纶(Sushil Aaron)发表评论员文章《为什么印度要认真对待“一带一路”》,呼吁更加审视与“一带一路”的合作。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几乎每天发布关于“一带一路”报道,有时一天多达5条报道标题中含有“一带一路”。俄罗斯卫星网甚至通过引用巴基斯坦前总理的讲话提出“世界各国都将受益于‘一带一路’”。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收藏 邀请
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wanmeiff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97yun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vcpi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