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8年1月21日,在中国江西鹰潭召开的大上清宫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公布了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考古专家认为,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揭露地层关系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观特征的道教正一派祖庭遗址,是宗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鹰潭龙虎山炼丹修道,丹成得道,使龙虎山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据史料记载,龙虎山大上清宫自东汉开建以来,得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重视,从最初结庐炼丹的天师草堂开始,经过不断的修缮、扩建、迁址和更名,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到清代雍正九年最后一次扩建后,大上清宫规模已达历史巅峰,建有两宫、十二殿、二十四院。 “大上清宫在全国道教宫观建筑中规模是首屈一指的,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江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徐长青说,根据考古勘探初步推断,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探明18万平方米范围,并确定了部分围墙基础。1月21日,工作人员在大上清宫遗址现场进行清理工作。 2014年6月,江西鹰潭市的龙虎山风景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大片建筑遗迹,特别是一块“清嘉庆十五年重修上清宫碑”,专家初步推测,该建筑遗迹为大上清宫遗址,便开始发掘。四年来,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并对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调查、勘探,基本摸清了大上清宫的分布范围、宫观建筑的格局和历史演变脉络。 有专家认为,该遗址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于真实性、普遍性、完整性的要求,可丰富龙虎山世界自然遗产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