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身上,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进入深水期的背景下,看他如何构思央行下一步的政策导向。 这位已经执掌中国央行14年的掌门人认为,中国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和工具,但是任何政策一旦用久了,效应就会递减。因此,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要跟上,而结构性改革要中长期才能见效。 在发言中,周小川首次提到,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宽松的状态,同时会不断观察,适时调整。 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和工具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单月纪录新高。 周小川说道,1月份部分数据确实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传统新年的因素,因此央行一般不会对1月的数据作过分的反应,而是倾向于节后稳定一段时间后,再适度引导,“央行高度重视总需求的调控和杠杆率的变化”。 同时,他强调称,对于可能的经济下行风险,中国仍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政策。 自从央行2015年启动“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波动并一定程度贬值,中国外汇占款出现下滑迹象。 外汇储备:正视波动 央行公布的显示,中国2015年12月外汇储备3.33万亿美元,降至逾三年新低,当月外储环比下降1079亿美元,同样创史上最大降幅。 对此,周小川解释称,中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在变动之中,像是水库中的流水,上游不断进来,下游不断流出,外储不会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到了拐点之后就会下行。“资本流动多数情况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也理解社会对于外汇储备下降过快的担心情况。” 央行表示,现在外汇占款已经不是对资本流动的真实反映,2016年初,央行将“外汇买卖”调整为“中央银行外汇占款”,不再包含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买卖而占用的人民币资金。 周小川称,如果对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有信心,那么资本外流现状就不会有问题。他强调,“不会因为资本流动的状况,决定中国的宏观货币政策。”毕竟中国是经济大国,还是会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于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理解,周小川认为衡量的主要指标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正确,国际上的资本流动状况也要关注。应对的方式是,国际上加强政策协调,减轻溢出效应。 人民币汇率:不会持续贬值 他还明确表示,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国仍有大量经常账盈余,通胀率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还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汇率,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货币,仍会起主导作用。人民币汇率目前还是依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作为利率区间的中间值,未来要逐渐建立利率走廊。 供给侧改革:果断前行 周小川表示,供给侧的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正确的方向。“我们不能缩手缩脚,对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还是要果断进行,出了问题在可以弥补。” 在他看来,当前关键问题还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解决了这一问题,局部的市场波动就会回归正常。 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提到,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特别关注改革顺序和配套政策。在经济比较萧条阶段,如果有空间,要先选择带有扩张性、见效快的措施,如简化行政审批、针对性减税、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中国目前还有财政空间,今年赤字率会进一步扩大。” 债务问题:值得警惕 对于中国快速上升的债务问题,周小川表示,非常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的债务水平确实偏高,而且在上升,我们也需要警惕。”他说。 但是否债务超过某一水平就会出现问题,他认为每个国家面临的情况并不一样。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可能达到50%。如果这些自愿形成的储蓄通过银行使用出去,也会形成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