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关于少林寺在澳大利亚砸钱拿地,要建一个大型文化中心的事情,引起大家围观。据悉,这个文化中心的项目大致包括一个少林寺的寺庙,一个四星级宾馆,还有一个高尔夫球场。 不少网友就纷纷质疑,难道和尚还要打高尔夫球,住宾馆?和尚不应该吃斋念佛吗?搞这么高调是不是违背佛家低调做事的原则? 正在参加两会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倒很淡定,说这个项目是一个海外的洋人弟子发起的,而且有企业愿意合伙出资,既然有人愿意帮忙推广少林文化,又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为什么迪斯尼可以进入中国,少林寺就不能走出中国呢?——释永信这样反问道。 话说这几天,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的是:像樱花、和服、生鱼片等等日本文化的象征,其实都源自中国。这个段子的言下之意大概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别总盲目崇拜外国文化。 然而,这个段子在网上却遭到了比较犀利的反驳。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就算这些东西曾经是中国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东西在我们手上并没有被发扬光大,反而是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了,成为了日本的文化名片,所以这不仅没什么好骄傲的,反而应该令我们感到惭愧。 其实,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如同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你不懂得怎么推销你的产品,而别人却很精通,那么你的产品就迟早会变成别人。 在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就直言:“我佩服日本、韩国,他们真拿自己传统文化当命啊!反观自身,我们的文化策略如何?不要惊讶端午节被别人申报了,人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筹备了!” 少林寺,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化产品,而且是一个相当优质的产品,可我们知道该怎么推广少林文化吗?我们是要用我们的成见与死板,把少林寺局限在安静的寺庙里,去传经布道?还是应该鼓励少林寺去创新,用一种现代的、吸引人的、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方式,去传播这种文化? 都说兴趣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可我总觉得,咱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往往喜欢端着“文化大国”的架子,总要把我们的文化说得特别复杂高深,并误以为这样能产生什么震撼人心的效果,可结果却反而把大家都给吓跑了,既打击了别人的兴趣,也让我们备受挫折。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全球化时代,人们并没有多少耐心去了解复杂的文化与哲学,甚至于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更喜欢通俗易懂的内容。 看看日本。如今,日本人推广自己文化的方式,就是先将文化中最具有普世色彩的部分,用最通俗易懂和最吸引人的形式呈现出来,重在吸引大家的兴趣。日本动漫, 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我在海外留学时,就发现西方国家不少年轻人,对日本动漫情有独钟,并由此喜欢上了日本文化,最终前往日本去旅游或学习,探索日本文化 中更深邃的东西。 再说回到少林寺。其实在我等俗人看来,少林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功夫。而功夫,恰恰又是最具有普世性的。如果你问西方人“中国有什么”,他们的答案可能五 花八门,但绝对缺少不了“少林功夫”。为什么他们对少林功夫印象深刻,就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了解多少中国文化的背景,不需要知道什么复杂的中国哲学和历史, 就能看出少林功夫这是一套很强大的武术,而还能教你怎么做人! 所以,教人功夫,通过功夫再教人做人,至少在我等俗人看来,这就是少林寺最吸引世界目光的地方。至于什么宾馆和高尔夫球场,只要是按照人家国外的法律程序走的,就不必去指指点点。我们何必要把我们的刻板偏见,去强加给少林寺呢? 今天,我们或许在嘲笑韩国,嘲笑他们总把中国的文化抢去,说成是韩国文化。可如果我们总是沉醉于我们的“文化大国”身份,却不知如何推广我们文化,甚至为了固守某种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形式主义,就嘲笑甚至扼杀创新,那么我们的“文化大国”身份,总有一天将不再是我们的一种荣耀,而将成为历史对我们的一种嘲笑。 我们的社会也应该给予释永信和少林寺足够的支持,鼓励他放手去闯。我总觉得,释永信比很多人都更清楚,中国的文化该怎么发展,怎么推广。不论他的尝试是否顺利,他和少林寺都将给中国软实力的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