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对外援助将进行“显著变化”,为了对澳洲纳税人的钱的使用进行更好地监控,接受援助的外国政府将要和澳洲签订表现基准。外长毕晓(Julie Bishop)今天指出,澳洲的对外援助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援助计划届时会和私营部门合作执行。她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宣布这一新政策时,证实澳洲对外援助项目的90%都将转向澳洲的“近邻”,即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毕晓在接受澳洲广播公司(ABC)访问时表示,她希望改变过去援助项目中“捐献-接受式的关系”,转而加强经济伙伴关系以及发展。她称“世界在改变,我们援外也必须随之改变。我们意识到援助不是济贫的万用灵丹,所以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措施。” 毕晓指出,新政策将反映出亚洲地区国家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挑战。现在尽管众多亚洲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贫困依然存在。她认为“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还期望效果更好。我们在援外中投入了数十亿元,却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所以希望能看到更好的成效。” 毕晓表示,设立表现基准对新的对外援助拨款形式至关重要,强调澳洲将和接受援助款的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表现基准作为新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了确保接受援助的政府也对执行援助项目负起责任。如果他们接受了澳洲的援助,我们将和他们就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结果进行讨论和咨询。”毕晓指出:“我们希望成为经济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跳出过去援助捐赠/援助接受的窠臼,和那些国家,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以伙伴关系共事。” 反对党抨援外款削减过多 联盟党今年5月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未来5年的对外援助款项削减76亿元,这是财案中最大宗的削减项目,而且未来2个财年的援外款项也封顶为50亿元。反对党认为,财案中大力削减援外款项会影响政府对外援助方面的调整。工党影子外长毕芭丝(Tanya Plibersek)表示,工党支持援外项目关注本地区,但不支持政府的拨款理念。她指出在政府大力削减援外预算的情况下,还提出援助重点是太平洋地区只是一纸空谈。 独立参议员谢诺峰(Nick Xenophon)则认为,削减拨款影响了政府的援外新战略,并指出“那些今日被我们带离贫困的人,今后会变成我们的贸易伙伴,所以援外具有良好的经济意义。但是需要援外的根本理由,是能挽救生命以及改变生活,所以我认为在这些援外调整事宜上,政府冷漠而吝啬。” 慈善团体谨慎欢迎新政策 澳洲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的行政总裁卡斯特罗(Tim Costello)对政府的新举措表示欢迎,但对私营部门参与援助项目的效果持谨慎态度。卡斯特罗指出,英国的援外项目就有私营部门参与,而最新的报告则显示援外的目标变得过于简单,而且实施的效果不佳,并且还有伴随着很多风险。但是澳洲改革的重点是转向商业,而创造就业确实十分重要,所以政府的决定是好事情,“至少目标仍旧是在关注贫困问题”。 不过另一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的丁克尔(Matt Tinkler)则担心私营部门无法坚持执行所需的援助。他指出:“如果私营企业追逐商业回报,那么他们出于天性就不太可能落户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毕晓称,澳洲已经针对援外的新变化,和接受援助的各国政府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磋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