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前任会长顾明远称:英语将在2017年退出全国高考,语文、数学在新高考中的份量将加重。顾明远继而强调,英语考试不是简单取消,而是将改成类似四六级考试 的方式,高中三年可考多次,全国如此。高考招生时,不同的高校可对参考学生提出不同的英语等级要求。 由于英语教育围绕“高考”和“出国留学”这两根指挥棒已“转”了数十 年,形成了一个盘面极大的英语教学获利产业,英语退出高考,这一既得利益产业的利益面临重新洗牌和调整,引发舆论的反弹,部分家长的不解,部分学生的茫然 十分正常。 置 于历史大视野之下,英语当年从大西洋一隅走向世界,靠的是工业革命和坚船利炮在前面开道,可视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文化征服大半个世界的“历史辉煌”之一 支。十九世纪末,英国开始走向衰落,美国取而代之,借助工业生产流水线和引领人类科技革命之潮头,美国极大巩固了英语在20世纪“世界第一语言”无可撼动 的历史地位。支撑这一“历史地位”的基础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工业、科技、文化和价值观。 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在坚持自身母语教育和传承之 外,选择何种外来语言作为教学传播的“第二语言”,不但与自身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更与整个世界大格局有关。新中国伴随东西方冷战而降生,使当时的中 国别无选择地把俄语作为国家的“第二语言”。虽说中苏关系在1960年代初已全面恶化,但全国性的俄语教学还是勉强维持到了“文革”开始才全面中断。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国门主要“向西开启”,尤其是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西关系由此前的对抗转向合作。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从上到下,各级学校均开始系统性 地将英语作为国家“第二语言”纳入各层级教学计划,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时至今日,英语教育已下移至幼儿园教学体系之中,如此情形也系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所 罕见。 客观地看,通过全国普及英语教学,在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政治、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均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我们当对特定发展阶段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心存感念之心。 然而,凡事最怕也最难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至当下,英语教学在中国亦早已呈走火入魔状。两个近乎于“残酷”的不争事实是:第一,过度的英语教学占用了数亿青少年有限的学习精力,国家则为此付出了不小的资源代价。于 今回头看,大多数青少年从幼儿园到高校前后经历20年的英语教育,可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人其实用不上或者所用机会甚少;第二,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分强调 英语教学,势必占据母语教学的时间和资源,严重削弱母语教育的质量。长期的“英长汉消”,导致以汉语作为传播媒介的中国文化被不断消蚀(当然还有其它更复 杂的原因综合使然),青少年一代则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不断降低,母语教学的总体质量亦一路下滑。 英语退出高考,不是行政意志想退就可强制实 施的,更不是教育部拍脑袋所能左右的。它必需要具备的外部条件是:第一,中国国力空前提高,文化影响力提升虽慢于国家经济实力之提升,但前者相伴后者而行 已成客观事实;第二,国力大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开始重构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样的重构客观上使以母语作为承载叙事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建(构)成为可 能和必需。所以,它本是水到渠成之势,中共中央而非教育部(它只是执行机构)做出英语退出高考——适当淡化英语教育之决策,将重塑和提升母语教育水平和质 量,乃顺势而为之战略决策而非简单对现有高考制度作小改小革。 重塑和提升母语教育,通过叙说中国故事(中国梦)弘扬中华文化并向世界传播中 华文化——变化始于新世纪初。最初的起步抓手就是在国外组建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的孔子学院,以及持续扩大中国高校汲纳外国留学生的规模。说到孔子学院,西 方媒体如何吃醋犯酸无关紧要,可在孔子学院发展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上,伴随而来的还有国内某些人士一波接一波的诋毁、攻击和嘲讽。可惜,所有的诋毁、攻击和 嘲讽均被证明徒劳无功,孔子学院固然仍有极大的改进空间,但在国内某些人士的一波波辱骂声中,孔子学院的数量、学生规模、影响力还是呈几何级数般增长。 是 中国官方不惜血本吗?绝对不是!起关键作用的强力推手是中国入世后,遍布全球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参与、中国语话、中国身影和与之相伴的中国影响力 不可遏制之增长。仅从经济的狭隘角度,中国入世那年,经济总量才10万亿元人民币出头,2013年经济总量是57万亿元人民币,剔除通胀因素翻了两番还 多。与中国打交道,分享中国发展之巨量红利,不了解中国、不学习中国的文化、不掌握中国的汉语能成吗? 重振中国汉语教育,把汉语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叙事框架内重作考量,笔者深信决不过分。 但 笔者并不认为,几十年之后,汉语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取代英语之地位。笔者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学英语的人数远远多于学汉语的人数;以英语作为本国第二 语言的国家远远多于甚至于还没有哪个国家将汉语作为本国的第二语言;笔者更不会轻率鼓吹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有朝一日我们可以排斥英语“惟汉独尊”。但 是,变化已然开始,几十年后当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汉语的世界影响力与今天已不可同日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