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特别广播服务公司(SBS)与堪培拉大学10月29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与2023年公布的研究结果相比,多语言受众整体归属感有所提升,同时也展现了包容性媒体的重要作用。 在有关归属感的四项衡量标准中,增幅最显著的是:多语言受众认为其需求在社区中得到了满足(69%,上升8个百分点)以及认为社区成员在彼此关怀(64%,上升7个百分点)。 此外,认为自身文化和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公平呈现的人群,其归属感(63%)显著高于不认为自身文化和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公平呈现的人群(32%)。 这项名为《澳大利亚多语言受众的归属感与媒体呈现》的研究对1876人进行了访问,涉及七种语言:阿拉伯语、粤语、意大利语、普通话、旁遮普语、越南语和英语。 这项研究由SBS受众研究主管丽贝卡·格里菲斯(Rebecca Griffiths)和堪培拉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朴素拉(Sora Park)教授合作进行。 研究发现,影响归属感的因素除了受众语言文化在新闻与媒体上的呈现之外,还包括居住身份、在澳洲的时间和对英语的自信度。 说旁遮普语的人首次出现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在所有受访语言群体中归属感最高,而说普通话的人群感到最缺乏连接。 研究还发现,媒体呈现对于提升社区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至关重要,而这种信心能够进一步增强归属感。 与一般人相比,多元文化受众普遍认为自己在澳大利亚媒体中的呈现较少得到公平对待,尤其是在阿拉伯语、粤语和普通话使用者中更为明显。 不过,多语言受众认为SBS新闻对他们的报道更为公平(56%),高于澳大利亚新闻媒体整体水平(46%),不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仍存在差异。 SBS代理总经理简·帕弗里曼(Jane Palfreyman)表示:“50年来,SBS一直致力于推动包容、多元文化的媒体环境,为所有澳大利亚人增强归属感。 这次的研究显示了积极结果,表明我们已取得一些进步,同时也提醒我们仍需继续努力。通过为多元声音与观点提供平台,我们能够加强连接,建设一个更有凝聚力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的“归属感”正在下降 斯坎伦基金会最新发布的社会凝聚力年度报告指出,澳大利亚民众的归属感、信任感和认同感正面临持续压力,但基金会仍持乐观态度,称多数澳人仍表示感到幸福,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新任联邦警察局长克里西·巴雷特表示:“在我的领导下,联邦警察将聚焦打击那些威胁我们主权、民主与社会凝聚力的犯罪行为。” 财务压力是另一重要因素 经济困境依旧是社会凝聚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那些面临经济困难的人,通常报告较低的幸福感、信任度与邻里联系。 报告显示,这些压力依然显著:有40%的澳大利亚人表示自己“勉强过活”或“生活艰难”。 报告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现状:澳大利亚人的归属感正逐年下降,而这与代际之间的差异密切相关。 所谓“沉默的一代”,即1928年至1945年出生的人,拥有最强的社区归属感,比例达85%。 但随着年龄层下降,这一比例也渐次下滑——婴儿潮一代为73%,X世代为53%,而在千禧一代与Z世代中,只有29%的18至34岁年轻人表示有归属感。 奥唐奈博士指出,这部分反映了社会与文化认同方式的自然变迁,但也与日益增长的孤立感密切相关:“那些感到孤独或被社会隔离的人,更不太可能认为自己对澳大利亚有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