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泰勒·罗宾逊,中产出身,成绩优异,无犯罪记录。如今,他因涉嫌刺杀政治网红查理·柯克,在美国引发了舆论的大混战,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案件信息的披露已经不少,却在细节堆叠中变得更难叙述——不同立场的政客、媒体和选民,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描述他,让一切变得更加混沌。 很难给罗宾逊贴上典型的政治标签。他成长于摩门教家庭,父母为注册的共和党人,自己则登记为无党派选民——这在深红色州并不少见。一家人住在犹他州一个名为华盛顿的小城市,邻居记忆中的他,安静、聪明。 但近来,家人和朋友都注意到罗宾逊的变化:他变得愤怒,对政治更加敏感。在一次家庭晚餐中,他提到柯克将要去犹他谷大学演讲,并对家里人说他不喜欢柯克及其观点,认为柯克“在散播仇恨”。 枪击案发生后,罗宾逊拒绝自首,甚至告诉父亲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投案”。直到他父亲找来牧师朋友劝说,他才最终走进警局。 美国左右两边都急于把他推向对方阵营,以证明“极端暴力只属于敌人”。可事实更复杂。罗宾逊并不是一名稳定的左翼或右翼人士,他也没有在最近的两次大选中投票。 他的一位高中同学表示,罗宾逊认为“美国两党都在使国家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人们试图从枪击案的细节,找寻到更多的证据。被提及最多的,是被罗宾逊丢弃的弹壳上刻的口号。 其中提到了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游击队歌曲《Bella Ciao》——“Oh bella ciao,bella ciao,Bella ciao,ciao,ciao”,和“Hey Fascists!Catch!↑→↓↓↓(嘿,法西斯分子,抓住!)”。 除此外,还有涉及网络用语的“Notices bulges OWO,what’s this(源自网络亚文化的恶搞梗,常见于二次元/兽迷圈)”和“If you read this you are gay,LMAO(如果你读到这条信息,你就是同性恋,哈哈哈)”。 这些符号迅速引发了争夺解读的舆论战:有媒体把它们指向跨性别群体或Antifa(反法西斯运动),试图从中锁定其政治归属。 但与其急于将这些话语界定成一份严肃的政治宣言,不如说它们更像一场“拼贴”——游戏、二次元、恶搞、极右梗,混杂在一起,用来释放情绪、表达愤怒。这是一种混沌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出自某一套稳定的意识形态。 在这些口号里,外界得以窥见一个更危险的趋势:年轻的极端分子不再严格区分左翼或右翼,而是把任何能点燃激情的符号拼贴起来,转化为暴力行动的理由。 一如《大西洋月刊》执行主编阿德里安娜·拉弗朗斯曾在去年写到:“我们(美国)面临的这种极端主义,是一种国内恐怖的新阶段,其特征是被激进化的个人,他们怀抱不断变换的意识形态,愿意杀死自己的政治敌人。” 这种极端主义交叠着某种“必须发生改变”的政治幻觉,似乎指向一种虚无主义的困顿与痛苦。但过度混乱的信息,难以被简单定性,这是一种整个社会,乃至全球需要去认识的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