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关于移民的讨论常常停留在数字与政策层面:多少新移民抵达、多少人找到工作、融入社区;但真正能反映移民处境的,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面孔和经历。对不少华人新移民来说,学好英语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积累“本地经验”,在职场和社区中找到归属感。 对于初到澳大利亚的新移民而言,语言往往是迈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但即便克服了英语障碍,如何获得“澳洲本地经验”仍是许多人面对的难题。 近年来,一些教育和社区服务机构尝试通过实习项目,为新老移民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真实职场中锻炼语言、积累经验。 在接受SBS普通话采访时,澳大利亚成人多元文化教育服务机构(AMES)教育与参与事务总经理米娜·奈杜指出:“语言和就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课堂学习能提供基础,但真正的沟通和自信,需要在工作中实践。” 这种思路对不少华人移民而言尤其重要。 无论是年轻一代希望进入专业岗位,还是年长者希望继续保持社会联系,语言与就业经验的结合,往往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关键。 在实习中找到第一份机会 Mary Zhang于2023年底移居澳大利亚。 最初,因为英语水平有限,她对求职缺乏信心,也没有尝试投递简历。 2024年,她开始通过AMES的英语课程提升语言能力,并在老师推荐下获得了一份实习的机会。 AMES教育、创新与SEE项目经理拉凯什·萨哈表示,该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员提升语言、计算和数字素养。但除此之外,这一项目还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归属感。“作为移民,我深知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困难,以及获得本地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他指出。 Mary的实习单位是一家名为“Sisterworks”的公司。在那里,她第一次以“本地职员”的身份参与日常事务,从准备文件到与同事交流,都逼着她把课堂所学的英语真正用起来。“实习让我把自己放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不再只是‘学语言’,”Mary说。“它让我在面试时有更多故事可以分享,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可以融入的可能性。”几个月后,Mary通过努力获得了AMES内部的一份教育支持工作。 她坦言,这份工作对她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回馈。我经历过作为新移民的迷茫,现在能用中文和英语帮助其他学生,就像曾经有人帮助我一样。” 退休后用志愿服务延续价值感 与年轻一代寻求就业机会不同,年长华人移民的目标往往不是进入职场,而是继续在社区中找到存在感与价值。 陈云1995年从中国移居澳大利亚,当时通过AMES的英语课程逐渐融入本地社会。后来,她在老年护理行业工作了28年,直至2023年正式退休。 退休之后,她选择重返学习环境,补充英语及数字技能,并在一个社区中心参加工作实习。 实习完成后,她继续在该社区中心担任志愿者。 陈云说:“我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继续和社会有连接。”“做志愿者让我觉得自己还能贡献一些力量,而不是和社会脱节。”她的志愿服务内容包括在社区中心协助新移民,帮助他们熟悉本地生活信息。有时,她也会作为“过来人”,用中文分享自己当年的经历与体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还有价值。当我能用经验帮助别人时,就觉得自己依然有用,这让我很满足。 100个成功:真实的“融入”之路 米娜·奈杜指出,移民的潜力常常被低估,而他们在语言和就业中付出的努力,恰恰是澳大利亚社会多元化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她直言:“对于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劳动力短缺的国家来说,能够利用移民的才能和他们从文化背景中带来的价值观,对我们的社区和整个澳大利亚来说都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但相比政策和数据,玛丽和陈云的经历更能让人看到具体而真实的面孔:一个年轻人通过实习找到自信和方向;一个退休的长者通过志愿服务继续发挥余热,延续归属感。 这一点在AMES的实践中同样有所体现。 SEE项目实习协调员Charmaine Chan告诉SBS普通话节目,仅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就已经成功为100名学生匹配到了不同企业的实习岗位。 她说:“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说明了新移民群体对本地工作经验的确有很大的需求。”不过,她也坦言挑战不小:一方面需要谨慎挑选合作企业,避免出现短期雇佣甚至剥削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不断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第一步。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与十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包括咖啡店、社区服务机构和非盈利机构(NGO)等,帮助学生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逐步建立技能与信心。 在这100个“真实的面孔”当中,不乏华人学生和长者。Charmaine提到,一些年长学员并不追求就业,而是通过实习和志愿服务找到与社区的连接;而年轻一代华人则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积累“本地经验”,为未来的就业之路铺垫基础。 对多元文化社区成员而言,这些身处人生不同阶段的移民们的故事,揭示了一种共性。 正如米娜·奈杜所言:“英语是交流和融入社区的桥梁,而就业能力则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