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立即注册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关闭

官方新闻APP发布!

手机客户端
亲,只会在电脑上看新闻?赶紧下载我们官方手机APP【墨尔本头条】,每天五条权威信息,身边事,天下事,一手掌握。

查看 »

 

慈禧太后与京剧名伶有奸情?当事人被逼出家

2013-11-13 15: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64| 评论: 0

摘要: 一经传开,再加别有用心的人添枝加叶,就变成西太后和杨小楼有什么风流韵事,而且两包银子也变成两包金子了。杨小楼后来为了避嫌到西便门外白云观当了道士。 陈晓楠:八大胡同当年不但因为老字号以及会馆文化闻名, ...

 
一经传开,再加别有用心的人添枝加叶,就变成西太后和杨小楼有什么风流韵事,而且两包银子也变成两包金子了。杨小楼后来为了避嫌到西便门外白云观当了道士。

 陈晓楠:八大胡同当年不但因为老字号以及会馆文化闻名,还是戏曲文化以及京剧的发源地,当年一些戏曲名家比如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等等,都曾经在此居住或者是登台献艺,据说民国时候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在写下《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等小说的同时,也曾经以票友的身份在大栅栏的戏园子里扮过丑角,此时的八大胡同可谓是名角们竞相斗艳的名利场。
 解说:1840年是清道光二十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六月在广东沿海大清国与英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在同一年,一个新剧种京剧诞生了,而孕育京剧的地方就是旧京前门外大栅栏的八大胡同。
 贾勇:以前问厕所是师傅,您知道这厕所在哪儿吗?厕所,您往前面三十多米,完了往右边拐,拐过去你闻着味儿就到了。
 解说:老北京市民贾勇生在大栅栏,长在大栅栏,对旧京往事他极为捻熟。
 贾勇:聚宝茶室好地界啊,又能喝茶又能会友,你看里头这结构,小二楼这感觉就是一样改成铁的了,那会儿全是木质结构,这天井多舒服是不是,看见没有,以前是红灯,现在是红喜子了,这就是时代的变迁,你看那些老木头,老柱子,老二层那种,千重栏的感觉多漂亮。
 解说:从八大胡同今天残存的老屋旧院里,人们仍能感受到它当年的风光,其实八大胡同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青楼文化,它还与戏曲文化密不可分,自清初实行“旗民分住”政策后,随着京城的商业和娱乐中心外迁,大栅栏一带不仅成了老字号和会馆的发源地,也成就了戏曲文化,其中仅大栅栏一条街上就有五家戏园子,分别是广德楼、庆和楼、庆乐园、三庆园和同乐轩。
 张金起(《八大胡同的尘缘旧事》作者):在明代以前戏剧的中心是在你说的砖塔、粉房在那一带,从明(代)以后转移到了南城。
 解说:戏园子扎堆的大栅栏也火了这一地区的八大胡同,据载八大胡同最早成名就源自清乾隆年间的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徽班进京。
 所谓“徽班”是指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戏班,当年徽州的盐商富甲一方,纷纷蓄养戏班,其中最出名的有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时京剧尚未产生,徽班最初以带安徽口音的昆曲为基调,并被徽籍盐商引入扬州。
 扬州时为南北通衢的盐都,梨园之风盛行,但此前占据扬州舞台的主要是苏州人为主的苏班昆曲,其被视为雅乐,一些官场交际或民间庆典都要上苏班昆曲,扬州有条苏唱街就因街上住着很多苏昆艺人而得名,但徽班的到来却给苏班很大冲击,《清末民国伶人秘史》中这样记述,徽班不像苏班那样拘泥传统,他们汇合四方之人,五方之音博采众长,徽班还因有徽商做后盾,演出十分排场,据说当年排一出《桃花扇》,费银十六万,一出《长生殿》则费银四十余万,此外徽商还捧红了一些名角,其中春台班的郝天秀在台上柔媚动人,令观众销魂,人称“坑死人”。徽班走红扬州,不但撼动了苏班昆曲的地位,还惊动了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1790年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扬州的徽籍盐商江鹤亭为表忠心,特组织徽班中的三庆班进京祝寿,这成了当年轰动京师的大事件。
 张金起:并不是说徽班来了(专门)进宫给乾隆唱戏去,而是在故宫到颐和园沿途搭建了很多戏棚,实际上是唱给老百姓看的,就是沿街很热闹,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三庆班在京城一炮打响,让其他几大徽班也坐不住了,从清乾隆年直到嘉庆年,四喜、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形成了四大徽班,齐聚京城的宏大场面,徽班进京后把大栅栏的戏园子当成了竞相斗艳的舞台,而离戏园子不远的八大胡同则成了他们最早的落脚点。
 张金起:实际上他们来了以后呢唱完戏就落在这个地方了,就开始(演)各种小戏在这个大栅栏地区盛行,他们也住在这儿,比如说三庆班、四喜班都在这一块。
 贾勇(老北京摄影家):给皇上唱完戏没回安徽,直接就住到咱门口了,就樱桃斜街,铁树斜街,就住这块儿。
 解说:据载当年三庆班进京后曾下榻于八大胡同中的韩家潭,百顺胡同,四喜、和春、春台等戏班则下榻于陕西巷百顺胡同及李铁拐斜街,为此北京有句老话,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作家吴建雍这样描述,八大胡同最初是为戏班子提供到京师的住处,是旅馆性质的,当时的戏园子集中在大栅栏,演员们进京要有住处,有吊嗓子的地方,还要离戏园子、剧院近,所以就选在了大栅栏以南,新华街以东的八大胡同一带。
 张金起:徽班进京的居住地就在八大胡同里面,那么是所有的这些因素促成了八大胡同。
 解说:徽班进京后被人称为京剧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么京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一副由清末画师沈蓉圃绘制的清代名伶像,被称为“同光十三绝”,所谓“同光十三绝”是指清同治与光绪两朝十三位戏曲名伶,其中梅巧玲是后来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的祖父,谭鑫培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而位居“十三绝”之首的程长庚则是当年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的班主,被尊为京剧的鼻祖。程长庚祖籍安徽石牌镇,生于清嘉庆十六年,于道光二年随父入京,先后落脚于八大胡同中的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百顺胡同在八大胡同中名气最大,曾是徽班进京后最早的栖息之地,百顺胡同三十四号是程长庚的旧居,寓名“四箴堂”,为程长庚成名后的堂号。
 刘进元(学者):(当时)八大胡同里面很多戏班子也是在那一带,咱们很多著名的京剧界演员的家也是在那一带。
 贾勇:实际上从安徽到北京,从咱们家门口就落了脚,就一直没走,最后形成一大片地区,包括像那边校场口,裘家街附近啊,在宣武门那块儿,梨园在那儿(有)一大片。
 解说:程长庚自幼在三庆班学艺,进京后不仅成了三庆班的台柱子,还当了班主,人称大老板,当他主政三庆班时,却逢徽班面临重大转折,时京城舞台上除徽班外,还有昆曲、汉剧、梆子剧等各类戏班子,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昆腔、京腔、秦腔及徽调的鼎立与对峙,一篇文章这样记述,四大徽班进京之后,昆曲虽然已经逐步衰落,但因其艺术水平较高受到当权者的支持,在北京戏曲舞台上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在北京还有秦腔、京腔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戏,都拥有一定的观众。
 如何与对手抗衡,徽班进京后被迫走上了一条博采众长、曲线谋生之路,时为迎合京城的观众口味,徽班常与汉剧、秦腔等同台献艺,不同风格的唱腔在舞台上互相渗透,形成了“徽汉不分、徽秦不分”的特别场面,人称“风搅雪”。这场长达数十年的“徽汉”及“徽秦”合流,终于促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的形成。
 张金起:一直要把这个徽班啊修改成了北京人能接受的,皇帝能接受的(剧种),这个过程用了七十年,它传承它里边包括了,保留了很多徽派的东西,其中又提出徽派的里边比如说二黄,又创办了北方人喜欢的这样京剧的成分。
 解说:京剧诞生之初曾被称为皮黄、二黄京调及国剧等,直到1876年上海《申报》刊出一篇文章,才定名为京剧,时程长庚等成了最早活跃于舞台上的京剧先驱,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这样描述了当年程长庚在舞台上的风采。长庚既以善皮黄名于京师,声调绝高,其实纯用徽音,花腔尚少,登台一奏响彻云霄。程长庚等登台一奏改变了京城舞台的对峙局面,一些先前的对手们纷纷改弦易帜,上门投靠。此时的八大胡同不但成了京剧的发源地,还成了京剧名伶们扎堆居住的地方。
 刘进元:在那个时代你听戏就得上南城来听来,戏班还有那些著名演员,他们演出都是在南城这边。
 张金起:那么在大栅栏地区呢应该说这些名角“同光十三绝”几乎都住在大栅栏地区,所以他们现在这些故居保持完好,所以我们现在依然能够能看到他们当年这种原真性的房子、院子还都在。
 解说:曾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就曾住在八大胡同中的大外廊营胡同。谭鑫培的旧居在大外廊营胡同一号,寓名“英秀堂”。
 张金起:据说不这个院子就是谭鑫培自己设计,自己监工建造的,保留了清代的那种建筑风格,也有清晚的,吸收了外来建筑的要素的东西,比如说有个西楼,一上楼梯就有一个窗户这样西边的阳光可以直接照到楼的内侧了,正好照到楼梯上。
 解说:谭鑫培是湖北武昌人,十岁起随家人进京学艺,曾入三庆班,是程长庚的门生,当年程长庚曾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后来果然成为京剧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并被称为“伶界大王”,他不但扬名舞台,还得到紫禁城内一位老戏迷的垂青,此人便是慈禧太后。
 陈晓楠:慈禧太后对戏曲尤其是京剧十分的痴迷,当年为了听戏西太后还曾经在宫内成立了一个叫“普天同庆”的戏曲科班,请戏曲名家教一些年幼的小太监学戏,被称作“小德张”的太监张兰德就是因为唱戏得到了慈禧的赏识,后来成了太监总管,据说当年慈禧曾经召京剧老生谭鑫培进宫唱戏,恰逢谭鑫培病重,只好让儿子谭小培背着进宫,慈禧见到以后当场下旨,不许谭鑫培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解说: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了一部电影《定军山》,影片取自京剧《定军山》中的几个片段,只有九分钟,由照相馆学徒刘仲伦任摄影师,扮演黄忠的就是当年被称为“伶界大王”的京剧老生谭鑫培,侯艳宁在《中国电影开篇》一文中这样记述,短短九分钟的戏曲纪录片正式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之后影片被拿到任老板的大观楼影戏院放映,观者如云,轰动一时。
 贾勇:中国的电影诞生,琉璃厂拍的大观楼这儿第一次放,那这个亮点可以这么说,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相当了不得,也是在咱家门口。
 解说:《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谭鑫培也成了中国第一位电影演员,谭鑫培有个艺名“小叫天”,据说是慈禧太后送的。慈禧当年可谓京城的超级票友,不但爱看戏,还能改戏和演戏,老佛爷常召谭鑫培等京剧名角进紫禁城唱戏。
 贾勇:慈禧皇太后过大寿这些名角到这儿来祝寿唱戏,当时在万寿山都有戏台。
 解说:但慈禧看戏爱挑刺儿,她喜欢一边看一边拿着剧本对唱词,若演员唱错一句或有一处走板,全戏班的赏钱就泡汤了,京剧名伶王瑶卿曾言,西太后听戏很精,有时挑眼都挑得很服人。慈禧听戏还有很多忌讳,她属羊,所以《苏武牧羊》等带“羊”字的剧目不能唱,她还听不得一些刺激性的字眼,郭梅在《慈禧的戏瘾和演技》中记述。
 有一次宫里演《翠屏山》,演员在台上正唱着呢,慈禧突然下令停止,让人把戏提调传来责问道,今儿这戏是怎么唱的,还想不想当差了,戏提调挨了训斥,却还莫名其妙,后来向内侍请教,才知道是唱词中有一句“最狠不过妇人心”犯了大忌讳。
 张金起:但谭鑫培有一次临场改戏却哄得慈禧凤颜大悦,一次慈禧大寿时,谭鑫培奉旨进宫唱《战太平》,其中有一句“大将难免阵头亡”,祝寿戏若唱出“死”“亡”等不吉利字眼难免闯祸,谭灵机一动改唱为“大将临阵也风光”,慈禧对这出戏很熟,听完当场打赏,后来还将谭官封五品,宋宝罗在《耳听是虚,眼见则实》中记述。他这个五品比三品都风光,袁世凯进宫听戏总得站着听,连坐位都没有,而谭鑫培则可以抽着大烟。
 与谭鑫培同样受慈禧宠幸的是当时的名武生杨小楼,杨小楼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身材魁梧、扮相英俊,经常扮演赵云与美猴王,有“活赵云”“小杨猴子”之称。
 张金起:杨小楼有一次唱戏把道具碰翻了,就跟慈禧请罪,慈禧问他为什么?怎么了?他说因为他总是唱戏很累,结果动作有点儿变形,碰翻了,慈禧就赏给他二十两银子,说回家休息去吧,以后别累着,对他很关照。
 解说:但慈禧对杨小楼的关照却引出了绯闻,绯闻源自杨小楼与谭鑫培一次进宫演出,两人唱《阳平关》,谭扮黄忠,杨演赵云,戏完后慈禧每人赏银一百两,谭鑫培将银子交杨小楼带回,京剧红生李洪春后来回忆,别的演员都是一包银子,惟独给杨老板是两包,一经传开,再加别有用心的人添枝加叶,就变成西太后和杨小楼有什么风流韵事,而且两包银子也变成两包金子了。
 杨小楼后来为了避嫌到西便门外白云观当了道士,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重新登台,慈禧对杨小楼等京剧名伶宠幸有加,对和她有矛盾的光绪皇帝可就没那么仁慈了,据载光绪三十七岁生日时慈禧特安排三国戏《连营寨》,讲的是刘备征吴,为关羽和张飞报仇的故事,学者张鸣在《历史的坏脾气》中记述,戏里刘备是主角,有一段哭祭关羽和张飞的戏,满台白盔、白甲、白旗号,气氛极其压抑,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庆贺期内演这种哭灵戏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此时的光绪已经病入膏肓,经这番刺激,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了,而连续拉了几个月稀的西太后在光绪死后第二天也咽下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
 慈禧的离世让谭鑫培失去了靠山,1917年他终在乱世中上演了人生的最后一场戏,时旧京政府为欢迎广西军阀陆荣廷在金鱼胡同设宴唱堂会,请谭鑫培到场,谭已七十多岁,衰弱多病婉言拒绝,不料触怒了当局,派了四名巡警将其强行接走,到场后谭一看要演《洪羊洞》大吃一惊,因为戏中的杨六郎以死殉职,谭的师父程长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这住戏,他顿有祥之感,这出戏他唱得十分卖力,当年与他同台演八贤王的贾洪林后来回忆。我与老板一起演唱多年,从来未有见过像他这一次的神情异常,特别是双目炯炯发光,咄咄逼人,吓得我不敢正眼看他。那次演出后不久,谭鑫培便与世长辞,他在大外廊营胡同的寓所也人去楼空,当年京剧名伶们扎堆八大胡同,不仅吸引了西太后也招来了另一些不速之客,实际上当年很多权贵逛八大胡同是冲着戏班子里演小旦的男伶来的,由于旧时禁止女人演戏,京剧中的小旦多为清秀的男童扮演,于是八大胡同兴起了一种所谓“相公”文化,“相公”就是男妓,八大胡同又进入了一个风花雪月的新时期。
 陈晓楠:从名利场到风月场,八大胡同经历了它历史上最大的转变,而这转变竟然是从“相公”文化开始,当年八大胡同有很多挂着戏班子的招牌,但是经营内容呢却和戏曲没有一点关系,就叫相公堂子,所谓“相公堂子”就是专门提供男妓以及娈童的妓院,这也是八大胡同最早和风月二字结缘的开始。
收藏 邀请
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wanmeiff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97yun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vcpi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