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有着丰富多彩、有时也充满争议的历史。它曾是墓地、牲畜市场和果蔬批发市场。这些场所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和争议。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于 1878 年 3 月 20 日正式开业,在此之前,已有多种市场以各种形式在此运营。 墨尔本至今仍是一座集镇,拥有众多大型市政市场,包括南墨尔本市场、普拉兰市场和丹德农市场。然而,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是墨尔本所有19世纪大型市场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居然也要申遗了?!究竟是什么给了它这么大的勇气,让它一个菜市场也敢妄想与中国的长城、柬埔寨的吴哥窟、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齐名?让我们一起对菜市场的崛起之路一探究竟。 澳大利亚的世界遗产与维妈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位于澳洲的墨尔本市,为南半球最大规模的露天市场,全球第三大规模的露天市场,亦是世界上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市场由1857年起开始运作至今,是唯一现存在墨尔本市中心内的19世纪市场,主要提供海鲜、肉类、蔬菜、生果等新鲜食品,并且设有杂货区域,贩卖各种廉价的衣服鞋袜及相关旅游手信。 市场逢星期一及星期三暂停营业,而在澳洲夏天期间则会举办夜市活动。 这个市场的名字——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不用猜,这位女王就是创造了“日不落帝国”神话的那位维多利亚。澳洲人民对这位女王的爱戴之情可谓深厚,不但把墨尔本市所在的州命名为维多利亚州,还把女王的头像印在大大小小的澳币上。现在居然连个市场也要用女王的名号,不过可惜广大的中国留学生对女王并不感冒,高贵大气的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在留学生圈中被亲切地呼唤为“维妈”,简略又接地气,实在更加符合一个菜市场应有的气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露天市场的建立之初,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女王的尊敬,单纯是因为其它市场不够用了。 在维妈建立之前,墨尔本市内已经有两个市场了——东市场和西市场(Eastern Market & Western Market)(看它们这么随便的名字就知道是个配角)。西市场是墨尔本第一个官方的水果蔬菜市场,它用了6年的时间由几个固定摊位慢慢演变成了市场,最终成为了集包装批发于一身的水果市场,并占据了一整个街区长达90年,真算得上白手起家的富豪。相比之下,东市场就是应运而生的富二代了。 1847年,由于墨尔本向东部的日益发展与扩张,东市场(也叫稻田市场)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运行了。很快,东市场就夺走了西市场大部分的顾客,并最终导致了西市场的没落。 1857年,在东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维妈开始了她的崛起之路。此时的维妈还叫下层市场,是由于东市场过于拥挤需要分流所建造的,原计划主要负责销售水果和蔬菜。 但由于只是东市场的附属品,下层市场的选址很是随便,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即维多利亚街和伊丽莎白街交汇处),市场管理者也因此很看不上这个小市场,拒绝把水果蔬菜这种肥差给下层市场。 所以尽管是砖建筑市场,在1867年前,下层市场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牲畜和干草的交易。经过下层市场的不懈努力,这块砖式市场后来成为了肉类鱼类市场兼屠宰场。 肉厅,正式名称为肉鱼兔区,是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旧址上最古老的建筑,最初用作肉类批发市场。它建于1869年,比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正式开放早了九年。 肉厅不仅有屠夫,还有鱼贩和兔肉贩(他们被称为“兔子”)。奇蒂家族在20世纪初开始了他们的兔肉生意,当时兔肉价格低廉,随处可见;他们每周通常能卖出6000只兔子。 20世纪90年代,为了控制野兔数量而释放的杯状病毒导致兔肉供应不足,兔肉生意也因此失败。奇蒂家族继续销售海鲜,如今仍在肉厅里做鱼贩。 1877年底,下层市场西面的一个公墓被改建了为棚式市场。这座公墓虽然是墨尔本的第一个公墓,但使用率很低,旁边的下层市场又有日渐繁荣之象,就被改建并命名为上层市场。并在1878年与下层市场共称为“维多利亚女王市场”,维妈诞生了! 与此同时,1880年,下层市场在伊丽莎白街的店面开始建设,1884年肉类和鱼类大厅的外观也开始建设。 G-J排的棚式市场也陆续建造成为了蔬菜水果市场,后来G排的棚式市场被烧毁改为了公共广场。 1903年到1905年,上方市场扩建,1929年,乳制品大厅(熟食大厅)建立,到1930年,市政府建设了针对市场批发代理和商人的60车位的停车场,1964年又扩建到1200个车位。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扩建,维妈现在的规模已经基本完善。 就在维妈市场终于完成了小弟向大佬的转型后不久,20世纪60年代,东西市场相继关闭。 1960年,敲诈和腐败问题的指控使得代理市场于1969年基本全部搬迁至富人区,给维妈只留下一行在富兰克林街的代理商店。 70年代,更是有计划提出要分离维妈的代理区和零售区,并进行商业化改建,最终因民众的反对而没有实行。经历波折的维妈不但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越挫越勇,最终成为了唯一的19世纪保留下来的市场,还经营着从蔬果生鲜到杂货手信各类物品。 但是一个市场想要申遗,光有较长的历史和广泛的经营范围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自然是有文化和底蕴的展现。澳大利亚作为英联邦的一员,历史之短众所周知,但是澳大利亚却不是一个缺少特色文化的国家。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澳大利亚最有特色的文化就是包容性,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各种文化背景各种宗教信仰的移民一起工作生活。 维妈恰恰就能很好的展现出这种文化多元性,融合性。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内汇聚了各国的特色食品,这些食品在彰显原有特色的同时,又相互融合,诞生出了不少仅此一家绝无雷同的融合食品,让游客们吃一家而知天下。杂货市场里的各民族调料,服饰,手工艺品也是琳琅满目。 除了移民文化,澳洲的土著也贡献着本土文化。澳洲的土著民特有的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乐器等都可以在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找到。 这些土著文化商品色彩艳丽,图案别致神秘,土著民也很热情。这里甚至还能找到袋鼠皮,袋鼠腿等动物制品。 一个世界遗产除了历史文化这些硬件,特色活动这样的软件也不可或缺。维妈恰恰有一项吸引各国游客的特色活动,即夜市。 维妈夏季夜市于每年11月开始到次年3月左右结束,冬季夜市于6月开始至9月结束,均是每周的周三晚5点-10点。夜市中除了必备的各国美食和穿着民族服饰的营业员,主办方还在维妈广场上搭好演出台,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不同乐队带来的音乐冲击。 在墨尔本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和手工艺品卖家自然也不会错过夜市这个人头攒动的地方,一晚上的收入想必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具备了历史文化活动等多重优势,申遗是否成功未可知,但是作为曾经的一个菜市场,现如今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的著名景点,实在算得上是崛起了。 维妈市场夜间常闹鬼传言从何而来? 1996 年由成龙主演、唐季礼指导的《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中,不少场景就是在为妈市场内拍摄,虽让市场声名大噪,但也让维妈市场从过往留下来的都市传说再度被提出。据墨尔本当地华人描述,维妈市场的前身是「墨尔本公墓」,掩埋了上万具早期居民过世后的遗体。 该公墓甚至埋着当初开发墨尔本地区的探险家贝特曼(John Batman),读者们也可以用高谭市的布鲁斯.韦恩家族来想象。历史上,墨尔本从最早是当地土著用来捕鱼、捕猎和聚会的地方,直到贝特曼等白种人,前往与当地土著部落酋长商讨时,以一大堆不值钱的生活用品,竟然成功换到 60 万亩的土地,而这也让墨尔本的城市雏形由此开始。 墨尔本在逐渐成形后,在当地生活的白人们,却开始为争夺资源等问题相互厮杀。 不过厮杀归厮杀,他们对彼此的宗教信仰倒是互不侵犯,使得墨尔本在发展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因宗教问题而产生的战争。 因此,基于对不同宗教信仰教派的尊重,占地面积广大的墨尔本公墓也包含了不同宗教信仰派别的墓园区域,如英国国教、苏格兰长老会罗马天主教、犹太教、贵格教等。 不过,将讨论拉回现在的维妈市场,按照当地华人摊贩的说法,维妈市场会在夏季周三开设煤气灯夜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藉由地表上公众聚会的阳气,来镇压先前公墓的孤魂野鬼阴气。 这也让人不禁猜想,倘若没有定期举办的夜市,不知道维妈市场是否会成为墨尔本最猖獗的闹鬼区域?笔者当下听到华人摊贩的说法以为是在开玩笑,但某次半夜睡不着觉,从酒吧区回到饭店时经过维妈市场,看到空荡荡、仅剩几家市场摊贩正在卸货开车回家的场景,不禁让笔者突然想起华人摊贩白天说维妈市场闹鬼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