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无需提供税号给中介 许多求职者都曾面临和张小姐一样的情况,尤其是新移民和一些留学生。因为找工不易,特别珍惜能够面试的机会,即便是来自中介的面试。这让他们在面对一些中介公司提出种种要求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得到招工方的面试,也就答应了给中介提出提供各类信息的要求。那么,究竟哪些资料是找工时的必备品呢,哪些资料是没有必要提供或者就职之后才需要提供的呢?
澳洲税务局的新闻发言人介绍,税号非常重要,应该妥善保管。开始新的工作、开通银行账户或者申请政府福利等都需要用到税号,它是确认身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些特定机构或者个人有权要求提供税号,比如澳洲税务局、澳洲的其他一些政府机构(如Centrelink,儿童支援署、澳洲联邦警察局等)、用人单位,养老金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税务机构、律师和会计师和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澳洲税务局的新闻发言人表示,求职者并不需要提供税号或者银行账号给招聘中介或者招工方。等接到工作单位的录取通知就职之后才需要提供税号给雇主,以便他们支付薪水、养老金或者其他的项目。对此求职者若有任何疑问,可以致电13 14 50联系税务局了解详情。
通常税号如果丢失、被盗或者未经授权遭到第三方使用的话,求职者应尽快致电13 14 50通知澳洲税务局并申请新的税号。一旦有了新的税号,市民应该通知以下相关的机构,雇主并附有新税号的声明,通知Centrelink或者一些其他机构,以避免正在领取的政府福利终止,还有银行、养老金或者一些正在就读的教育机构。如果有市民在这方面有所担忧的话,可以拨打澳洲税务局的个人税务资料热线13 28 61。
澳洲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的新闻发言人则强调,只有在绝对需要的情况下,或者面对的是非常信任的一方,才能给予重要的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
澳洲联邦就业部的新闻发言人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澳洲的企业有责任只聘请合法的工作者,包括澳洲公民、澳洲永久居民,外籍非公民人士但是持有允许他们在澳洲工作的签证。对此澳洲的企业可以通过在线的签证验证服务www.immi.gov.au/Services/Pages/vevo.aspx查询外籍非公民人士是否拥有在澳工作的权利。而考虑到一系列税收方面的原因,澳洲的企业有可能需要知道一系列潜在雇员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居留身份、年龄和税号,但这里面不包括银行信息。
澳洲就业部的新闻发言人提醒求职者注意,就业部并没有要求提供“澳洲就业服务”(Job Services Australia)的招聘中介代表联邦政府向求职者索要税号或者银行资料。
寻工避踩四大诈骗雷区
求职者尤其是新移民和留学生除了在求职过程中对何种信息需要提供了然于心之外,还需要特别警惕一些寻工就业欺诈,这些欺诈的目标通常是寻找新的工作或者换工作的求职者。澳洲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介绍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寻工欺诈。
“多载体”无孔不入型欺诈
如果有人通过电邮、信函或者大街上的广告传递雇佣信息,求职者应特别小心,往往他们只有兴趣赚求职者的钱而不是提供工作机会。
“少干多赚”天上掉馅饼型欺诈
求职者必须特别警惕一些所谓的“以很轻松的工作量获得很高的收入”这类工作机会,他们通常是要求求职者转钱或者招募新的受害者。
“保证就业/收入”打包票型欺诈
欺诈者许下所谓的承诺,保证帮你找到工作或者保证一定的收入水平,然后要求你支付一些前期费用、“商业机会书”或者材料什么的。
招聘中介在帮助客户招聘公司寻求到合适的求职人才后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就是佣金,他们提供非常专业的服务,比如列出招聘工作的条件、设计广告并推广、筛选求职者、核实求职者工作经验等等。但是这些费用是针对客户收取,而不是向求职者。如果求职者碰到一些要求求职者交纳不菲的费用之后才协助找工的中介,那么一定要提高警惕。
“商业机会”夸海口型欺诈
欺诈者号称有一系列的销售业务机会,打包票一定成功赚大钱,但是通常只有发起者赚到。
澳洲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求职者应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以防个人信息或者身份被盗;同时应仔细甄别合法的中介公司和雇主。不要因为招聘广告刊登在有信誉的报纸或者工作网站上就认定这则招聘广告绝对是合法的,要知道一些欺诈者也会使用这些媒体。?同时应运用互联网做好研究,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