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双核引领”做强海洋产业 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丰满、产业链布局的逐步完善,目前,青岛已基本形成了双核引领、湾区联动的海洋产业版图。以西海岸新区和青岛蓝谷为主引擎,青岛正加速构建起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坚实产业基础。 西海岸新区拥有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藻加工基地和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海工装备在这里建成交付。青岛蓝谷则汇聚了国家深海基地、山大青岛校区等50余所“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依托强大海洋科研实力,诞生了诸如世界最大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等国际领先成果。两地年海洋生产总值可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与此同时,在青岛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辐射区域,航运贸易金融、海洋新材料制造等产业正在加速壮大,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聚区在青岛逐步形成。(李勋祥) 青岛北海造船一船坞内同时在造两条大船。 傅学军 摄 二、中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在青岛发布 青岛在海洋碳汇领域加快引领。近日,驻青科研院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发布,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探索解决了海洋碳汇的量化问题,为推动开展海洋碳汇能力核算与区域比较提供了方法遵循。 据介绍,海洋碳汇是指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碳汇核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确保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行业标准空白。(李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