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立即注册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关闭

官方新闻APP发布!

手机客户端
亲,只会在电脑上看新闻?赶紧下载我们官方手机APP【墨尔本头条】,每天五条权威信息,身边事,天下事,一手掌握。

查看 »

 

20250902 飞虎情缘:一段凝固在残骸中的抗战记忆

2025-9-4 17: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9| 评论: 0

摘要: 一段凝固在残骸中的抗战记忆 70 Years Under the Yangtze: The Sunken WWII Plane That Tells a U.S.-China Friendship Story 在中国长江之畔的安徽省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有一个小小的纪念馆。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 ...
一段凝固在残骸中的抗战记忆 70 Years Under the Yangtze: The Sunken WWII Plane That Tells a U.S.-China Friendship Story


   

  在中国长江之畔的安徽省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有一个小小的纪念馆。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Jeffrey Greene)是一位白发老者,他2024、2025连续两年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每次来都非常激动,甚至主动当起了纪念馆的解说员。 是什么吸引了这位老人呢?

 时间退回到 2013年10 月。漳湖镇回民村的几位渔民几天来都发现,在村附近的长江水域同一个水湾捕捞螃蟹时,渔网总会被江底的东西挂住、扯破。 “到底是什么东西?” 大家心里揣着好奇,决定结伴去这片水域打捞,一探究竟。 


 



10月16 日这天,惊喜与震撼同时到来。 当时参与打捞的村民马金兵,至今仍记得那天的风浪: “当时风浪很大的,就四个人两条船,排开大概两百米,就这样慢慢往下,长江不是顺水嘛,慢慢蹚蹚,挂到以后它(残骸)就动不了。就像我们平时系东西一样,一下就给它(残骸)挂出来。打捞起来的飞机机翼上网好多,历年的网都在上面。这都是自己的网,都认识。” 被捞上来的部件堆在了岸边。每一块都是被暴力撕裂的钢铁,金属框架拧成了麻花状,像在烈火灼烧与剧烈撞击中痛苦蜷缩的肢体;表面覆盖的厚厚沉淀物被江水冲去后,银亮的金属光泽突然透了出来,连发动机的轴承外壳都干干净净,仿佛是刚从工厂下线的新品;唯有气缸部位还在“滴滴答答”漏着机油,顺着裂痕慢慢渗进泥土里。残骸一角的铜制铭牌上,英文标示显示这架飞机的生产日期是“1943年2月15日”。 漳湖镇回民村党支部书记刘卫东回忆说: “我们村的几位渔民把这三块残骸打捞上来以后,我们第一时间感觉到,这个可能就是当年援华抗日飞虎队的飞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上一辈老人们都说过,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人看见美国的飞机在我们村附近的江面上坠毁了。所以打捞上来,我们第一时间看到,可能就是当年美国飞虎队的残骸。”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宝贵援助和支持。1941年,一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志愿航空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陈纳德将军的带领下,他们驾驶着机身画着狰狞鲨鱼嘴的战机,在蓝天白云间筑起一道空中屏障。中国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 “飞虎队”。整个抗日战争期间,2000 多名美国飞虎队员为守护中国领空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3年12月30日,清晨的望江江面弥漫着淡淡的雾气,日军军舰 “须磨号”在江边下锚。8时50分,两架来自美国第 14 航空队的 B-25轰炸机,从江西遂川县机场呼啸起飞,目标直指这艘日军军舰。 战斗瞬间打响。日军军舰的高射炮疯狂吐着火舌,其中一架编号为 “057”的B-25轰炸机不幸被炮弹击中。机身冒着滚滚黑烟,像一只受伤的雄鹰,挣扎着掠过江面,最终 “轰” 地一声坠入望江县漳湖镇附近的江中 —— 机上四名美籍机组人员,一同坠入长江,全部壮烈牺牲。 “勇士奋翼轰倭舰,烈魂殉江碎敌胆”——这段悲壮的故事,就这么跟着战机沉进了江底,唯有江水依旧东流,悄然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70年后,这些残骸被陆续打捞上岸,望江县政府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还特意腾出回民村村部的一块空地专门堆放,同时请来专家考证。当“这是飞虎队第341 轰炸机大队‘057’B-25 轰炸机” 的消息被证实后,四面八方的人忙着往村里赶,都想亲眼看看。 当地政府很快决定:在这里建一座 “援华飞虎队轰炸机残骸陈列室”,再配上图片、影像等资料,把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故事好好地讲给后人听。刘卫东说: “第一时间就把它陈列起来了,对外开放。这个是中美人民曾经联手反法西斯的历史故事,也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携手共进的历史见证。” 这些曾经沉积江底的冰冷钢铁,终于有了安稳的归宿,战机残骸成为这座特殊纪念馆展陈的核心。展厅里,机翼上深浅交错的弹孔像未愈合的伤疤,起落架上斑驳的铭牌仍能辨出清晰纹路,被撕裂的飞机引擎张着金属 “伤口”,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空战的灼热硝烟,默默诉说着那场空中搏斗的壮烈。 十多年来,近 60 万参观者走进这座小而珍贵的纪念馆;当地学生更将这里当成游学课堂,听着战机的故事长大——那段用生命铸就的友谊,正顺着长江水流,代代相传。 


 2024年9月10日,纪念馆迎来了更特殊的 “访客”。一支由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成员、飞虎队老兵后裔组成的美国飞虎队代表团,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与追思,跨越太平洋来到这里。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缓缓弯下腰,对着残骸举起相机,手指忍不住轻轻拂过金属表面,声音带着颤抖:“这是我父亲驾驶的飞机,他当年就牺牲在这里。” 

漳湖镇回民村党支部书记刘卫东还记得代表团来访时的情景:“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的会长格林一行,带着五名飞虎队成员的后代首次来到我们这个纪念馆。他们来了以后非常激动,感谢我们对这些残骸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刘卫东提到的格林先生,就是那位去年、今年都不辞辛劳带队来参观纪念馆的人。这位老人是二战老兵的后代,曾撰写《飞虎的咆哮》,多次组织飞虎队老兵、家属访华。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5日和30日,格林又两次带着团队来到这座长江边的纪念馆。每次来,他会主动给一起来的飞虎队员家属、美国青年们当起讲解员,用生动的讲述把硝烟弥漫的历史 “拉” 到大家眼前: “带这些孩子们来参观这里,我很开心。因为纪念馆将这些活生生、铭记于心的历史呈现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得。让他们铭记这架飞机背后的历史,铭记这个地方。” 一位飞虎队老兵的女儿娜・安东尼娅・李,站在残骸前久久不愿离去: 我感觉我可以伸出手触摸到我父亲的一段历史。他也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现在这里陈列的是别人开的轰炸机的残骸,但他们都来自同一支队伍,飞虎队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为了中国人民,他们付出一切。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也在这里,他也会因为这段历史而震撼。”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个美国孩子用中文写道:"原来我的爷爷和你们的爷爷是朋友。" 美国学生艾玛·梁认真地说: “我认为与中国建立更好的友谊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每个人都很友好!如果我们不延续这种联系的话,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格林先生也对孩子们寄予厚望: 正如我对学生所说,重要的是当他们回到家时,能铭记所见所闻,他们可以肩负起这份责任,去做一些重要的事。学生们有责任去理解美中两国人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们会回去告诉父母、告诉朋友、告诉学校的老师所见所闻,这会产生积极影响,这将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家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基金会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之一。” 

 听众朋友,建在安徽望江长江边的这座小小纪念馆,最动人的不只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跨越国界的情谊延续。 那些在江底沉睡 70 年的金属碎片,那些历经硝烟、跨越八十载时空的握手与凝望,共同编织成了 “飞虎情缘” 的经纬。这份跨越大洋的友谊告诉我们:战争会留下伤痕,但人性的光辉总能冲破国界的阻隔。当风拂过纪念馆的窗棂,仿佛又传来战机螺旋桨的轰鸣 —— 那是历史在轻声提醒:唯有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守护今日和平。 作者:张海龙、冯婉、倪明、嵇奕华 编辑:徐佩先、陈涛、
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wanmeiff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97yun友情插件推广,完美枫枫vcpic
回顶部